妖娆百科 手机版
首页 > 常识 >

威县地图乡镇划分(河北省威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28 10:40:46    

威县位于河北省南部,地处黑龙港流域冲积平原。东邻清河县,西界广宗县,北与南宫市毗连,南与临西县及邯郸地区邱县接壤。是邢台市人口和面积第三大县。威县历史悠久,相传大禹之父——鲧曾在此筑堤防洪、拯救众生。威县是2014年被省政府批准的全省唯一县级综合改革试点。被评为国家园林县城、国家卫生县城。

历史沿革

威县境域,开发甚早,远在三代,我们的祖先就栖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。曾经为郡、为州、为县,而威县名称的出现,却在明朝洪武二年(公元1369年),距今已六百余年。

远古史无信徵,难以考证,溯自尧舜至禹,蒋廷锡著《地理今释》说威县地属冀州;杜佑著《通典》、马端临著《文献通考》记载威县地属兖州。然古代州域划分以河为界,而河经常泛滥,河位迁徙无常,属冀、属兖难予确指,我们认为,威县地在冀、兖二州交界之域比较恰当。

殷商为京畿内地。

周先属邢国,后为晋地。

战国为赵地。

秦统一中国,废封建,设郡县,威县地属巨鹿郡。

汉承秦制,仍属巨鹿郡。

汉高祖在巨鹿郡置堂阳县,封功臣孙赤为侯邑,威县地属堂阳县。又分堂阳置经县,属安平国,辖威县地之一部分。

《汉书·平帝纪》:元始二年(公元2年)夏四月,取推广宗子之意,封代孝王玄孙之子刘如意为广宗王,地为广宗国,辖今威县、广宗两县地,新莽篡位,国除。

东汉章帝时(约公元83年),分巨鹿地设广宗县,即今威县、广宗两县地的大部分。

和帝永元五年(公元93年)正月辛卯封其弟万岁为广宗王,广宗县升为广宗国,其年九月王薨国除,还并巨鹿郡。

(按: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巨鹿郡之广宗《地理志韵编》谓在今威县东二十里,经县治在今威县北五十里。则威县地在后汉时,为广宗县、经县地。)

三国时为魏国广宗县、经县地,属安平郡。

晋为广宗县、经县地,属安平国。石赵武帝二年(公元347年),在广宗地设置建兴郡,辖建始、兴德、临清等五县。郡治在今威县东北五十五里堡子城村。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(公元497年),在广宗县设广宗郡,不久即撤销,至孝明帝孝昌中(约公元526年),复置广宗郡,郡治在今威县东二十里。高齐天保七年(公元556年)郡废复县,属贝州,经县也废。

隋文帝开皇六年(公元586年)就废经县地设经城县,十六年(公元596年)分置府城县。文帝仁寿元年(公元601年)因避太子广讳,改广宗为宗城县,这时经城、府城、宗城三县并存,炀帝大业初(公元605年)府城县并入经城县,同时罢州复郡,经城、宗城县同属清河郡。

唐高祖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设宗州,辖宗城、经城、南宫、武强四县,复置贝州。九年(公元626年)宗州废,宗城、经城改属贝州。至昭宗天佑二年(公元905年),避朱温父朱诚讳,改宗城为广宗县以复旧称,后唐复改称宗城县。

北宋初,宗城、经城两县改属大名府。在今威县北部设北洛水镇。神宗熙宁六年(公元1073年)省经城县为镇,入宗城县。

金,宗城县改属洛州,章宗泰和二年(公元1202年)分宗城县地在北洛水镇设洺水县,(县治在今威县张庄公社古城村)亦属洺州。

元太宗六年(公元1234年),宗城并入洺水县,隶属威州。

初、威州建于金太宗天会七年(公元1129年),州治在今石家庄市井陉,因原地为天威军所辖而得名。

元宪宗二年(公元1252年)威州州治移至洺水,辖洺水、井陉二县,州治即今威县县城。后,洺水县治也迁往州治,五年(公元1255年)分洺水县民户之半及县境之一部于武道镇设广宗县,从此,威县、广宗二县分治。顺帝至正中(约1354年)省洺水县入威州。

明洪武二年(公元1369年)威州降为县,威县县名首次出现,属京师广平府。

威县之名来自威州;威州之名源于宋天威军。陈颖川氏云:“考威之初置在井陉,后乃移斥漳(按:实为洺水,误也),为今县。井陉者山之扼塞也;斥漳者,河之津要也。屏蔽天邑,防御暴客,此其所以用威也。……威县在王畿干里尽处,正奋武卫之地欤。然必文以治内,武以治外,斯可矣!故日德威惟畏。又日外无敌,内顺治,此之谓盛德,于是原威。”

从此,威县之名称和版图基本确立。

明孝宗弘治以后,附近各县盛行“插花地,”亦称“飞地”,即一县版图内有他县所属村庄和耕地,孤悬梗塞,片片如花。这种特异的区划现象一直继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,前后达五百年之久,现威县境内有当时临清、冠县、邱县、南宫、曲周、鸡泽等县插花地,俗称“某县十八村。″

清朝划省,威县属直隶省广平府。

民国二年(公元1913年)废府存道,威县属直隶大名道。

1940年5月,为抗日战争需要,在威县东部,以临、冠、邱特区为主包括有清河县西北部,建立清江县。(以地处清凉江流域而得名)。在威县南部以曲州远东、中东两区和威县二、三两区为主,包括临清西北部部分村庄设立企之县(以革命先烈郭企之命县名)。

1942年,为纪念抗日英雄杨宏明、孙毅民二烈士,又在威县东南部,划企之县及清河县、临清县部分村庄,建立宏毅县。

抗日战争胜利后,1945年10月上述三个抗日县撤销,地归原属,临、冠、邱、南宫、曲周、鸡泽的插花地,一并划归威县管辖。

抗战前后,威县为冀南行署所在地。

1949年,河北省人民政府和邢台地区专员公署成立,威县属之。

1958年11月威县并入南宫,县降为镇。1961年恢复威县建制,仍属邢台专署。1970年邢台专署改为邢台地区行政公署。威县属之。1993年7月,撤销邢台地区,实行地、市合并,威县隶属河北省邢台市至今。

行政区划

1949年10月。全县仍划为10个区,438个村。

1950年1月28日,原10个区中的二区划掉,全县并为9个区。

1950年6月6日,全县9个区缩减为5个区,共计443个村庄。

1956年7月,撤销5个管理区,成立两个办事处。原75个乡镇合并为31个乡。共计443村。

1958年3月,全县31个乡、2个办事处合并划为2个管理区、21个乡。

1958年11月,威县并入南宫县。原威县辖区分为5个人民公社:威镇人民公社、梨园屯人民公社、侯贯人民公社、章台人民公社、七级人民公社。下设50个管理区。

威镇人民公社:(10个管理区)

戚镇、东河洼、第什营、胡杨老官寨、成志庄、李寨、方家营、南里村、桑家庄、魏村。

梨园屯人民公社:(10个管理区)

邵固、枣园、梨园屯、干集、固献、孙河北寨、白果树、潘店、沙柳寨、王世公。章台人民公社:(10个管理区)

南章台、胡帐、潘固、雪塔、贺钊、北陈村、陈庄、贺营、邵梁庄、勿堂村。侯贯人民公社;(10个管理区)

侯贯、安上、团堤、王村、郭固、柳瞳、枣科、常屯、辛店、常庄。七级人民公社:(10个管理区)

七级、张庄、西范庄、经镇、高公庄、陈贤塔、赵村、徐家庄、寺庄、宋安村。

1961年5月,恢复威县建置。全县划为5个工作委员会、32个人民公社,共计463个自然村,518个大队。

1968年1月威县成立革命委员会,下设32个公社革命委员会。

1982年2月,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县人民政府,32个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32个公社管理委员会。

1984年1月,根据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《关于实行政社分开,建立乡政府的通知》精神,撤销人民公社和大队,全县32个人民公社改为32个乡,下设519个村民委员会。

1985年5月,城关、梨园屯、侯贯、章台、七级5乡改建为镇。全县划为5镇,27乡,辖519个行政村,463个自然村,驻地和辖区不变。

1988年改城关镇为洺州镇,其驻地和辖区未变。

1990年底,全县共5镇,27乡,辖522个行政村,463个自然村。

1996年1月,李寨乡并入洺州镇。干集乡并入梨园屯镇。潘固乡并入章台镇。王村乡并入侯贯镇。张庄乡并入七级镇。大宁乡并入贺营乡。南里村乡并入方家营乡。桑园乡并入常庄乡。成志庄乡并入第什营乡。雪塔乡并入贺钊乡。寺庄乡并入赵村乡。白果树乡并入固献镇。邵固乡并入枣园乡。邵庄乡并入张家营乡。柳疃乡并入常屯乡。经镇乡并入高公庄乡。

1996年底,经过扩乡并镇,全县设5个镇、11个乡。

2009年底,全县辖5个镇11个乡,463自然村,522个村民委员会,户籍人口57.66万人。

2013年,由贺营乡改为贺营镇。

2014年,由方家营乡改为方家营镇。

2015年,由常庄乡改为常庄镇。

截至2015年底,辖洺州镇、章台镇、七级镇、梨园屯镇、侯贯镇、贺营镇、方家营镇、常庄镇8个镇和第什营、贺钊、张营、固献、枣园、常屯、赵村、高公庄8个乡,共16个乡级行政区,辖522个村民委员会。全县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、2个市级园区,经济开发区被评为5A级开发区。

2016年,由第什营乡改为第什营镇。

2017年,由贺钊乡改为贺钊镇。由赵村乡改为赵村镇。

2017年辖洺州镇、章台镇、七级镇、梨园屯镇、侯贯镇、贺营镇、方营镇、常庄镇、第什营镇共9个镇和贺钊、张营、固献、枣园、常屯、赵村、高公庄7个乡,共16个乡级行政区,辖7个社区(光明、迎成、安泰、洺阳、自强、洺水、朝阳),3个居民委员会(李庄、马安陵、罗安陵),519个村民委员会。

2020年,由固献乡改为固献镇。

2022年10月,威县下辖12个镇、4个乡:洺州镇、梨园屯镇、章台镇、侯贯镇、七级镇、贺营镇、方家营镇、常庄镇、第什营镇、贺钊镇、赵村镇、固献镇、枣园乡、张家营乡、常屯乡、高公庄乡。截至2022年12月,威县户籍总人口为64.81万人。

2023年全县总面积1012平方千米,辖12个镇、4个乡、522个行政村、1个省级高新区、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,县政府驻洺州镇。

相关文章
  • 热门文章
  •  
  • 最新文章
  •